当前位置:
  • 处非宣传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五问五答”认清非法金融真面目 ——余姚市处非办负责人答记者问
  • 来源:余姚市金融办
  • 时间:2019-10-21 15:27:02
  • 阅读:
  • 近年来,不少普通投资者到那些P2P网贷等为代表的投资、财富公司去进行投资理财,结果惨遭巨大经济损失,甚至专业投资者的投资也屡屡打了水漂。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带着疑问,记者近日专访了余姚市处置非法集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问: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投资者除缺少应有的金融常识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盲目轻信那些投资、财富公司的种种花言巧语、虚假承诺,导致上当受骗,血本无归。从目前掌握的“爆雷”案例来看,那些所谓的投资、财富公司只是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的一般企业,没有经过金融监管部门批准,没有银保监会、证监会或人民银行颁发的金融许可牌照,根本不允许吸收公众资金,其从事的行为本质是非法金融行为,且“业务人员”往往是原金融机构的理财经理,他们的言行对投资者往往有一定的“可信度”,具有极大的诱导性、迷惑性、欺骗性,给投资者家庭造成巨大破坏,给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危害。

    问:非法金融行为的常见套路和具有迷惑性的宣传“业务”有哪些?

    答:为引诱骗取投资者,这些非法金融行为惯用的套路和宣传“业务”有:画饼。编造投资理财、财富管理、资本管理、证券期货、大宗商品交易、电子盘交易、融资性担保等多个“高大上”的项目,胡说这些项目有上市公司、国有企业背景,炮制一幅预期报酬丰厚的幻图,投资者往往不经认真仔细核实就被吊起了胃口,产生“不容错过”“机不可失”的错觉。造势。通过举办各种造势活动,比如网信项目投融资新闻发布会、养生保健产品推介会;组织集体旅游,赠送米面油等小礼品;大量展示各种伪造的“技术认证”、“获奖证书”、“政府批文”;故意把活动选在政府会议中心、礼堂进行等等。返点。通过返点、分红,给投资者早期初尝“甜头”,使其相信投资是安全的且有巨大回报。投资者不仅将自己的血汗钱倾囊而出,还动员亲友加入,投资金额越滚越大,自己越陷越深。上述这些伎俩本质就是“庞氏骗局”,往往会在“吸金”一段时间后人去楼空,使得投资者惨遭经济损失,甚至血本无归。

    问:面对形形色色诱惑力极强的非法金融行为,投资者应如何正确甄别和防范?

    答:甄别和防范非法金融行为,投资者要做到“三看三警惕”。

    三看就是:一看该投资理财机构是否具有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金融许可牌照。普通投资者可以通过银保监会、证监会、人民银行官网查看相应的经营许可资格。专业投资者可通过天眼查、企查查等网站查询其股东结构、股东所有人、投资对象。二看该机构许诺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对照银行存款利率和普通金融产品的回报率,国家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提醒投资者: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很危险,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因为事出反常必有妖。为此,我们告诫投资者理财宁可回报低点,也要到安全可靠的正规金融机构去购买,以保证投资本金的相对安全。三看该机构是否已被媒体曝光。一些影响较大的非法金融犯罪行为,主流媒体多会进行报道。投资者可通过媒体和互联网,搜索查询这些机构违法犯罪记录,防止不法分子流窜作案。

    三警惕就是:一要警惕那些亲朋好友所谓的投资建议。对亲朋好友保本零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建议和反复劝说,投资者要冷静分析、仔细甄别,不能头脑发热、盲目跟风。二要警惕伪“专业人士”的理财推销。那些不具有正规从业资格证书的营销人员和跳槽过来的原金融机构理财经理,大都是以欺骗为手段,以招揽营销、线下代理获取手续费为目的,必须高度警惕他(她)们的巧言令色和种种忽悠。三要警惕签订的合同是否合规合理,投资项目是否真实存在。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同时根据合同登记的编码在由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中国理财网上查询相关产品信息,核对是否合规。

    问:投资者如遇非法金融行为陷阱之时,应该如何维权?

    答:投资者在被非法金融行为上当受骗之后,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轻信犯罪分子的允诺,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依法维权;其次要做到理性维权,不信谣,不串联,不上访。

    问:风险偏好不同的投资者该如何选择合理的投资渠道?

    答:目前余姚市共有持牌经营的银行机构32家、证券公司所属营业部13家、保险公司39家。投资者可以在上述机构中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通过资产配置的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普通投资者可以选择回报率低但风险较小的包括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保险产品等在内的合规金融产品。专业投资者及高净值投资者可以选择证券公司等提供的相对回报较高但有一定风险的资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