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区县金融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俞雷:新常态下新区如何“聚”变——省人大代表俞雷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
  • 来源: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 时间:2015-02-03 09:44:05
  • 阅读:
  •   1月20日至25日,在省“两会”召开期间,省人大代表、杭州湾新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副书记俞雷,就“新常态下新区如何‘聚’变”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

      “从经济指标上说,杭州湾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必须要高于20%。”俞雷直言,在新常态下,要保持这一增速并非易事,但产业集聚所带来的“聚”变效应,正悄然引领着新区经济升级换代。

      在俞雷看来,新区的变化得益于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也受益于产业集聚区等平台建设,但更重要的是在新常态下抓住了新动力与新趋势。“新区所爆发出的超强能量并非偶然,集聚发展模式所展现的生命力是制胜关键。”他说。

      俞雷告诉记者,作为浙江省15个产业集聚区之一的杭州湾新区,肩负着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基地和宁波经济新增长极的重大使命。“如果产值突破1千亿,在产业链的带动下,可能带动1万亿的产出,集聚区的带动性非常强。”俞雷以汽车产业为例,指出它的产业链中段包括钢材、石化、电子等,后段为物流、金融、营销等后续服务,将产业链整合起来,其带动作用就会是1:10。俞雷认为集聚发展还能使上下游互相支持,信息互通,节约发展成本。

      “未来集聚化将会成为一种趋势。”在俞雷看来,集聚化发展之路还弥补了原先粗放式的发展路径,呈现出一抹绿色鲜亮的色彩。当一些工业园区还在走“拼政策、拼土地、拼空间”的粗放发展“老路”时,新区已调整到“2+3+1”的发展模式,即以汽车、通航、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电气、文化休闲等为重点培育对象,新兴产业产值已占据“半壁江山”。

      新区告别“老路”的另一重要举措则是“产城人融合”。俞雷直言:“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能让人更好地生活,不能为了经济指标而忘了人的发展。”

      “在引进入驻企业时,我们就对污染企业进行过排查,并在新区内狠抓社会事业的发展,在教育、卫生、体育各方面搭建活动的载体,增强新区人的归属感。”俞雷在“归属感”三个字上加重了语气。

      “推进一个城的发展,不单单是产业问题,还要满足居民不同层面的愿望和需求,由原来产业的开发到现在更加关注人的满意度,我们的新区正在转型,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俞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