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23日举行的杭州湾论坛期间,市委常委、杭州湾新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马卫光接受了知名财经媒体《福布斯》杂志中文版记者采访。
《福布斯》于1917年在美国创办,中文版于2003年进入中国,已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财经杂志之一,其权威的榜单在中国财经媒体中独树一帜,在其所涉及的领域中都成为引起广泛关注和媒体争相报道的标杆。
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马卫光详尽回答了记者提出的关于新区发展的理念、优势、目标以及产业体系、小微企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马卫光首先向记者简要介绍了新区的“成长史”,他说新区是省委省政府“四大建设”重大决策下的第一个产业集聚区,承载的使命和期望不言而喻,也因此有了一些体制上的优势。除外在的体制优势外,马卫光在采访中表示,新区之所以能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实现工业产值从不足100亿元到1000多亿元的跨越,还得益于新区凭借杭州湾跨海大桥而紧邻经济中心上海的区位优势、以项目为中心的团队优势、广阔的空间优势以及管理上的体制优势。“在内在体制上,新区的‘大部门制’与外在体制形成了双重优势,这也是团队优势能够发挥的重要原因。”马卫光说。关于“2+3+1”主导产业体系的确定,马卫光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存”出来的,即在原有存量企业项目基础上的升级,比如高端装备、电子电气等;第二种是“想”出来的,比如汽车产业、通航产业;第三种是“碰”出来,比如文化休闲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些项目。对于这三种类型的分类,马卫光一一举出实例予以说明。“无论是‘存’‘想’‘碰’,根本在于新区人那种‘时刻准备着’的状态,让新区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机遇。”马卫光说。 谈及新区的发展目标,马卫光的回答是“国内一流开发区”、“全球湾区经济圈的后起之秀”。除了详细向对方介绍新区发展的“一三五十”目标计划之外,马卫光还结合省市领导期望要求、自己外出考察实历以及对湾区经济圈的理论研究等,阐明了新区谋划新蓝图的基础和现实依据。“抓大不放小。”这是马卫光在回答中透露的新区对于小微企业发展的态度。他认为,小微企业曾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对于小微企业,首先要“以大带小”,目前,新区已经引进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康龙化成生命科技产业园等平台,可以带动小微企业更好发展;其次要孵化助小,比如成立1亿元的转贷资金,可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最后,马卫光向记者介绍了新区“产城人”融合的全新发展理念,提及了教育、医疗卫生、城市综合体等一系列的城市功能配套项目,以及正在规划中的更多地涉及文化体育、居民幸福感等方面的工作和项目。
在整个采访对话过程中,记者多次对新区发展的速度、理念表示称赞,表示与全国各地的开发区相比,新区具有独特的魅力,以后会继续密切聚焦新区发展、宣传新区发展。
《福布斯》中文版一直倡导创造、创新,也很早关注工业4.0和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杭州湾新区作为区域工业重阵之地,布局有许多前景光明的产业,在工业4.0和产业互联网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福布斯》中文版将进一步携手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做好杭州湾论坛,为杭州湾新区产业发展提供更大支持。
王程在致辞中表示,杭州湾新区在推进产业发展和新城建设的同时,为适应工业4.0时代的新思维、新潮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完美转身。希望参加本次论坛的国内知名的企业家、互联网企业高管和知名学者,就工业4.0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发表真知灼见,为新区及宁波发展注入领先的经验理念和创新模式,让杭州湾新区以更具国际化的视野引领产业发展。
在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金碚、GE中国软件及分析卓越中心总经理胡晓、PTC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寿宇澄、尚品宅配总经理李嘉聪、江南资本创始合伙人钟晓林、妙玩(上海)有限公司CEO李磊等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代表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等方式,围绕主题进行了演讲与交流,论坛现场氛围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