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底层力量,与就业、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小微企业里蕴含着将来的大企业,是保持市场活力很重要的一点。但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小微企业带有明显的草根经济特征。当前,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需求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难题一直不能有效解决,许多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压力,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很多小微企业纷纷倒闭,甚至出现“跑路潮”,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稳定就业和社会,更重要的是能稳定内需,稳定信心和希望。近年来,宁海县金融办多措并举,推进小微企业保持健康发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工作重点,提升金融机构的要素保障功能。一是强化引导对接,重点做好小微企业资金保障。针对今年我县开展的“三个年”活动,通过财政扶持政策,引导银行机构与发改、经信、科技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对接,签订财务顾问协议,加强人员挂职交流,积极推动县中小企业促进中心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宁波分行的对接(探索利用统借统还、分批分贷的形式,支持我县中小企业和外贸企业的发展的贷款,意向额度为2亿元)和鼓励各银行机构积极开拓融资渠道(向上争规模、向内挤规模和向外借规模)。二是强化机构引进,吸引更多的资金保障我县小微企业发展需求。积极与杭州银行、华夏银行市分行联系对接,获批在宁海开设支行,另外浙商银行也在落户审批过程当中,新银行的落户将会进一步保障我县经济发展,其中杭州银行重点开展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业务,将为我县更多的中小微企业注入新的活力。积极与融资租赁公司洽谈,并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吸引在宁海的落户。三是加快发展小金融机构。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从推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兴金融组织开始,有步骤地让民间资金参与,最终投向实体经济。目前我县有两家村镇银行(2014年一季度末贷款余额3.3亿元),3家小贷公司(注册资本共计6.6亿元,2013年累计发放贷款2705笔,金额41.8亿元,贷款余额为8.55亿元)。四是强化考核权重,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在今年内外部环境复杂,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积极修订完善《宁海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考核实施办法》、《宁海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专项考核实施办法(试行)》等,引导辖区银行业调整信贷结构,向小微企业倾斜更多资源。还有,积极开展城乡小额保证保险业务推广工作,依托财政补助的方式,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2012年共89户小微企业拿到补助金约118万元。
(二)搭建服务平台,推动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我县把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和企业上市工作作为促进全县经济突破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多元化融资,全面提升宁海企业竞争力。一是搭建宣传辅导服务平台。通过对接中介机构进企业宣讲、“工业强县推进年企业培训”、金融知识专题讲课和组织企业参加上级的讲座、论坛等,加强企业资本市场知识的宣传、培训和辅导。我办2013年联合经信、财政等部门,邀请蓝源资本、申银万国证券、东方花旗证券、财通证券、立信会计师事务等中介机构,对县内数企业的负责人和财务人员进行场外市场业务宣讲培训,取得良好效果。二是搭建培育发展服务平台。根据县域企业特色,我县也建立多层次培育发展平台,第一层次为双林股份、东方日升等上市企业,我县积极帮助他们做好政策支持、并购重组、土地保障等服务;第二层次为震裕科技等8家拟培育上市企业,通过拟培育上市企业进入“百家企业成长计划”等措施,加大对企业的培育发展力度;第三层次为场外市场企业。目前我县有5家企业(2家成长板、3家创新板)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另有多家企业准备在“新三板”挂牌。三是搭建联动推进服务平台。明确细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计划,做到目标明确、人员落实、政策到位、措施有力;积极与市金融办、市证监局、财政对接,加强对挂牌企业的政策和业务支持;积极借助中介机构力量开展业务对接;联合当地证券公司、创投公司走访重点乡镇(街道),形成政府、中介机构和企业联动的氛围。通过努力,债务融资方面,按照市金融办会议精神,我县专门组织县财政局、人行县支行和各家银行机构等单位召开全县“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工作推进会,要求积极做好“区域集优”债务融资的企业排摸、推进和发行工作,同时还积极做好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宣传、企业名单上报工作。股权投资方面,积极引进盛世投资母基金(规模5亿元)、设立奉天天使基金(规模1亿元)等公司,努力形成和活跃我县的风险投资基金市场。
(三)加强监管力度,引导地方金融优向发展。一是开展防范宣传活动。根据上级对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的部署,我县通过多部门联合,多层次发动,开展全方位、系统化的宣传工作,在宣传月期间发放各类资料2万余份,在主要街道挂旗幔600余幅,公交站牌广告36个,做到宣传措施扎实细致,宣传范围全面覆盖,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远离非法集资,切实扩大活动效果。此外,我县自打击“日日会”活动以来,持续组织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指导员、金融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的反假、反洗钱、征信等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金融意识。二是部署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活动。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宁海县保障金融债权安全联席会议,重点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等经济金融领域犯罪行为,目前已经对1户嫌疑企业主移交公安处理,争取达到“处置一个、震摄一批、教育面上”的效果,切实维护我县良好的金融生态秩序和诚信的市场环境。三是加强新型金融组织的监管。通过规范申报材料、加强日常检查、重大事项报告和参加会议等,加强对我县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确保其合规经营、稳健发展。坚持加强风险管理,防止风险扩散原则,促进县担保公司规范发展,政府应急专项资金用于小微企业发展。四是探索做好民间借贷监管工作。我们积极打造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以此作为民间借贷监测的载体。于2013年10月16日开业,该中心对于降低我县市民盲目借款的风险,远离非法集资,缓解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难,改善我县金融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将会起到重要作用。截至目前,该中心出借方登记104笔,出借金额合计5457万元;借款方登记105笔,借款金额合计3428万元;成交登记备案33笔,合同金额871万元,利率基本上为1.5%。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难点
(一)政府层面。政府对银行机构推进小微企业贷款激励措施不够。地方政府对小微企业贷款发放却缺乏实质的奖励举措。一些小企业因担保难而不能得到贷款;一些已完成原始积累,计划扩大再生产的小微企业由于受土地制约,使生产只能在原有规模上徘徊,无法扩大再生产。
(二)小微企业自身层面。主要体现在小微企业财务和非财务因素确认尚有难度。在授信业务开展过程中,小微企业财务信息不健全,风险判断更多需要倚赖非财务因素,收集这些信息需要较大精力,且很难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经营者个人素质对小微企业经营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对小微企业的调查深入程度有限,对法人素质及个人嗜好了解不深,非财务因素影响信贷风险判断,大部分小微企业发展时间短,经营历史数据积累不足,且经营存续不稳定、波动大,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加剧了银企信息不对称,使银行的信贷风险难以度量,增大了银行的信贷成本。
(三)银行信贷层面。因为金融体制原因,目前各银行的考核激励机制对小微企业惜贷。
(四)民间借贷层面。主要呈现周期短、利息高、讨债手段恶劣等。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破坏金融秩序,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容易诱发其他经济犯罪活动的发生。
四、相关建议
(一)宏观政策层面。一是财政扶持。政府可采取就业补贴、研究与开发补贴、出口补贴等形式对小微企业进行支持。二是税收优惠。可利用改变征收方式、政策支持等方法对小微企业给予支持。
(二)创新机制方面。一是建立贷款风险准备金。可以考虑在财政预算中建立一定规模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准备金,或设立小微企业办互助会等形式,设立风险投资贷款担保基金。二是建议商业银行对基层适度授权,加大对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切实降低企业融资的实际成本。细化对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余额和客户数量超过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放宽机构准入限制。三是加大建立和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力度。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加大中小企业资金支持力度。强化小金融机构重点服务小型微型企业的市场定位。
(三)规范民间资本方面。按照阳光化、规范化的原则,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完善整治、打击非法集资活动的法律法规。明确非法集资活动的界限。提高县域资金保障水平,加快引进和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其他经营相对灵活的地方性股份制银行。
(四)企业自主发展方面。为小微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小微企业可与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进入场外市场挂牌。